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聲音的屬性

課程討論

Q1,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發現生活周遭的例子並說明。
音色:本質不可變,可分辨 ex:樂器
音高:音調 ex:蜂蜜/風靡
音強:發音器官大小,肺活量有關,可改變的
音長:表達情感,ex:哦,哦~~~~~~

Q2,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生理→聲帶,共鳴器
物理→震動次數

Q3,為什麼語音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原則?
自然而然形成

個人:民謠吉他和古典吉他在構造及外觀上幾乎一樣,但卻因為弦的材質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音色,連按弦的位置也會不同(也就是人聲音的發音位置)。
音高的部分我們漢語可以說事發揮得淋漓盡致,像是有一次我在教一個奧地利人,教他如何問路,其實我們口語都說「在哪」,但是他們可能無法那麼精準的念出上聲,所以我會教他們念「在哪裡」,至少台灣人聽到「車站在『那』裡」的時候,還是可以理解他們是要問路。 之前看超級星光大道有一個選手肺活量在短期內增強許多,專訪時才知道原來他用邊跑步邊唱歌來訓練自己的肺活量,讓他的氣又足又洪亮。

一開始不太懂約定俗成這個意思,經過老師解釋之後才了解,原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雖然是錯的,可是你說正確的也沒人懂!」
「蛤蜊」究竟要照個教育部的版本「蛤(ㄍㄜˊ)蜊(ㄌ一ˊ)」還是唸「蛤(ㄍㄜˇ)蜊ㄌㄧˋ」?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教育部已經改成唸 ㄍㄜˊ ㄌㄧˊ ,但是就算是我知道有更改,還是不會念成那樣。TED 馬克佩葛的演說「語言如何改變人類」提到我們人類就是因為擁有語言能力,所以我們可以不斷地進步。如果沒有了「約定成俗」我們是不是就會阻礙我們的溝通甚至是人類的發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