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華語的定義(上)

課程討論:

Q1:兩篇作者為和皆以漢語闡述文章?
A: 所謂的對外宣稱是指在台灣的外國人接觸到的中文稱『華語』,
在中國的外國人接觸到的中文稱為『漢語』。 作者認為中國對中文教學的學術研究為主流,因此統稱『漢語』。

Q2:現代漢語(共同語)和漢語方言之別。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
A:因為方言是一直被廣大使用的,甚至能影響共同語。可從不同地區的共同語聽出方言的元素,而判別人從何而來。例如 台灣的共同語中包含許多台語。
『你給我過來』即是從台語而來。

Q3:漢語共同語語音之特點為何?台灣語音也有這些特點嗎?
A:以北京語為標準語音,例如:跟北京話比,台灣講話沒明顯的捲舌。

個人:在中國人所編纂的華語教材中提到的中文都統稱為「漢語」,我想是因為中國在國語的使用比台灣早些,若是以學術角度,兩位作者才會都用漢語統稱。因為台灣一開始也不是都使用國語,而是在政治背景下充斥著許多的方言及被日本統治五十年所留下的日語。
高中國文老師曾聽到我們台灣的國語中有許多語病,然而正是從台語而來的。即使你不會說台語,但是你會說「你給我過來」「你有買了嗎?」「你來一下」我想這就是台灣的國語除了口音之外聽起來跟內地如此不同的原因,方言是會影響共同語的。所以方言有討論的必要性。

補充:
<< 漢 語 的 特 點 >>
1 . 語 音 的 特 點
第 一 , 音 節 結 構 整 齊 。 音 節 是 從 聽 覺 上 最 容 易 分 辨 出 來 的 語 音 單 位 。 漢 語 音 節 由 聲 母 和 韻 母 組 成 。 例 如 :
音 節         
 
 
r e n  
r
e n
m i n  
m
i n
g u o  
g
u o
j i a  
j
i a
 

充 當 聲 母 的 都 是 輔 音 , 如 r , m , g , j ; 充 當 韻 母 的 有 元 音 , 如 i , u , o , a , 也 有 輔 音 , 如 n 。 第 二 , 每 個 音 節 都 有 聲 調 , 聲 調 能 區 別 意 義 。 m a ﹙ 媽 ﹚ m 𥣞 } 麻 ﹚ m a ﹙ 馬 ﹚ m ǜ } 罵 ﹚ , 這 四 個 音 節 , 它 們 的 聲 母 和 韻 母 都 相 同 , 就 是 因 為 聲 調 不 同 , 表 示 的 意 義 也 不 同 。 學 習 漢 語 一 定 要 學 好 聲 調 。



引用自:http://zyuan.edzx.com/zxdj/%E5%AE%8F%E9%81%93%E4%B9%A6%E5%AE%A4/e_book/%E4%BA%BA%E6%96%87%E5%AD%A6%E7%A7%91/%E4%B8%AD%E5%9B%BD%E6%96%87%E5%8C%96/%E6%BC%A2%20%E8%AA%9E%20%E5%92%8C%20%E6%BC%A2%20%E5%AD%97.htm


老師上課有提到,中國人的國語習慣押O韻,台灣人習慣押ㄜ韻。他們的抑揚頓挫比較明顯,我們講話比較平,所以相對聽起來柔順許多。(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大陸男生喜歡台灣女生講話的樣子)


中國很大,不同地方來的人所說的共同語差異很大,有的漢語共同語即使我們聽到也得要很努力的聽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甚至可能完全聽不懂。 我在台灣遇過香港人、浙江人、南京人,在理解上都沒什麼問題,我覺得他們的共同語和我們很接近(香港有的人國語爛,但是國語好的人口音是聽得懂的)。也在街上聽過陸客們之間的對話,有的還真的聽不懂,但我覺得他們不是在講方言是在說國語。

1 則留言:

  1. 多虧你寫了2-3遍「你給我過來」和陸客的口音,我突發奇想,這些臺灣國語的特色,其實可能是翻譯,也就是台語人精神的親切之處。
    為了要讓聽不懂台語的國語人了解,說雙語但未必國語流利的台語人就幫忙翻譯成閩南式國語了,越來越多人使用就變成台灣國語的特色了。這還是要考證,不過能有新的想法真是不錯,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