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年級的我就來選了華語教學學程,我看了學校所有的課,我在語教中心發現了這個學程,上學期上了華人社會與文化,也跟著雅安老師不知不覺就一年了。非常熟悉老師的上課方式,老師的上課方式也是我喜歡的。還記得以前高中時,台灣的學生總是不習慣回答台上老師們問的問題,而我則是有回答老師問問題的習慣(不管我確不確定答案)。
在老師的課裡要一直說話,並不是聊天,而是老師提出問題讓我們來思考,在大家都說完一輪後老師才公佈答案.所以在回答的當下根本不用在意自己是對還是錯,只需要把自己的答案說完就好。
我會修這門課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中文發音不太標準,也許是學了很多種語言的關係,在努力模仿口音的過程中回到中文時就帶有一種腔調.我的同學告訴我,我在說中文的時候後面音調會上揚,他們都一致覺得是我在德國待太久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那應該是我本身的腔調。
在學了很多漢語語音學的知識後我就開始研究別人說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腔調,自己的說話方式,我會開始去想這個人為甚麼說話到後來會有走音的習慣,難道是發音位置不對嗎?是氣不夠長嗎?該捲舌時卻完全聽不出捲舌音,他把舌頭放哪了呢?他的嘴巴開口嘴形有對嗎?
雖然這是一門華語教學學程裡的課,但是同樣身為母語者個我們也有學習的必要。口語表達是學語言的第一步,我時常先被別人請教的是德文怎麼說,而不是怎麼拼音怎麼寫。因為我們是在大環境下學中文的,老師會教你怎麼發音那也是小學低年級以前的事了。但是之後人說話的習慣是會改變的,就像你練習跳同一支舞蹈一開始有人教你基礎,之後動作的精準度是要微調的。
其實我們的上課時數不長,所以雅安老師都會給我們課前閱讀。我覺得課前閱讀很有幫助,就像是每次上課的主題導讀一樣,從課前閱讀中讓我們有概念。一開始我沒有買課本,但是上課兩三周我就發現沒有課本不行,因為語音學這種東西很難過目不忘,一定要帶著課本搭配課程使用。
未來我到國外唸書時,若有機會教導外國人中文,我想我會從課程規劃開始設計安排,並且思考如何讓我的學生發音優良,贏在起跑點。近程就是在大學常常有口頭報告,我除了會事先讀稿之外也會避免使用贅字。
我想這學期我會給自己八分,因為我覺得我上課很踴躍發表意見或在別人報告時給評語稱讚。
溝通交流才是說話最主要的目的啊!
回覆刪除8分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