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由其他組的同學先登場報告COGGLE。
第一個報告的總是不利,因為他們沒有前面的組別可以參考學習。
有的組別有細講COGGLE有的沒有,我本來覺得COGGLE內容都是這學期上課教過的東西,不用特別去講。但我後來發現其實那些上課內容也已經過了好幾個禮拜了,我沒有天天閱讀,不可能還記得。所以細講COGGLE的內容可已幫助大家複習上課內容。並且也可以檢視自己這學期學到的東西吸收了多少。我想這也是老師要我們做COGGLE圖表的初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繞口令挑戰,我覺得這和口語表達是有相關的,也是一種幫助訓練口齒清晰報告的一種方式。
我今天發現了一件事,原來我過了一學期還是不會畫舌面元音圖。
所以我要在這邊再放一次提醒自己。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期末報告(下)
今天是我們這組一起上台報告,我們三人專業都屬第二外語類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讚的組合。因為學習中文的人大部份也可能是學中文當第二外語,面對一個與英文截然不同的語言,我們的學習經歷反而能先為學習者著想。
我們利用課餘時間密集的討論,我們先做了COGGLE,這個軟體我們一開始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操作上消耗很多時間。我們照個老師在教材區放的簡報逐一檢討什麼內容應該放進COGGLE裡。終於把COGGLE做完後我提出讓大家猜猜各地用語,因為現在網路的廣泛使用,我們離世界各地的華人又更近了一些。在YOUTUBE上也有不同地區的華人介紹他們的用語。因為我們以後若有機會教中文也不一定會在台灣,說不定在中國或馬來西亞等地區,所以我認為更有學習的必要。
由於報告開始製作的時間稍晚,我們沒能找到各地用語的來源,因此在報告時只能憑我的個人想像(硬掰)解釋不同地區用語的意思。原本我只想說放各地用語讓大家猜就好,但政耀覺得還需要問題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於是我就提出了「流行用語算中文嗎?那真正的中文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客觀的問題,因為我由答案去設想出來這個問題。
大部份的同學覺得「我們嘴巴講出來的都是中文」,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爸」,「小鮮肉」等突然爆紅的流行用語等到退了流行,這些用語還會有人用嗎?曾經的「殺很大」中的「很大」系列用語現在也變得很少見,我認為有時效性的中文不能算是真正的中文,因為沒有被傳承下來的機會,無法存留的中文不能算是真正的中文。
由於報告前一天才完成無法事先確認講義簡報,導致無法讓大家參與遊戲我覺得有點遺憾。
我們利用課餘時間密集的討論,我們先做了COGGLE,這個軟體我們一開始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操作上消耗很多時間。我們照個老師在教材區放的簡報逐一檢討什麼內容應該放進COGGLE裡。終於把COGGLE做完後我提出讓大家猜猜各地用語,因為現在網路的廣泛使用,我們離世界各地的華人又更近了一些。在YOUTUBE上也有不同地區的華人介紹他們的用語。因為我們以後若有機會教中文也不一定會在台灣,說不定在中國或馬來西亞等地區,所以我認為更有學習的必要。
由於報告開始製作的時間稍晚,我們沒能找到各地用語的來源,因此在報告時只能憑我的個人想像(硬掰)解釋不同地區用語的意思。原本我只想說放各地用語讓大家猜就好,但政耀覺得還需要問題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於是我就提出了「流行用語算中文嗎?那真正的中文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客觀的問題,因為我由答案去設想出來這個問題。
大部份的同學覺得「我們嘴巴講出來的都是中文」,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爸」,「小鮮肉」等突然爆紅的流行用語等到退了流行,這些用語還會有人用嗎?曾經的「殺很大」中的「很大」系列用語現在也變得很少見,我認為有時效性的中文不能算是真正的中文,因為沒有被傳承下來的機會,無法存留的中文不能算是真正的中文。
由於報告前一天才完成無法事先確認講義簡報,導致無法讓大家參與遊戲我覺得有點遺憾。
自我評量
大學一年級的我就來選了華語教學學程,我看了學校所有的課,我在語教中心發現了這個學程,上學期上了華人社會與文化,也跟著雅安老師不知不覺就一年了。非常熟悉老師的上課方式,老師的上課方式也是我喜歡的。還記得以前高中時,台灣的學生總是不習慣回答台上老師們問的問題,而我則是有回答老師問問題的習慣(不管我確不確定答案)。
在老師的課裡要一直說話,並不是聊天,而是老師提出問題讓我們來思考,在大家都說完一輪後老師才公佈答案.所以在回答的當下根本不用在意自己是對還是錯,只需要把自己的答案說完就好。
我會修這門課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中文發音不太標準,也許是學了很多種語言的關係,在努力模仿口音的過程中回到中文時就帶有一種腔調.我的同學告訴我,我在說中文的時候後面音調會上揚,他們都一致覺得是我在德國待太久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那應該是我本身的腔調。
在學了很多漢語語音學的知識後我就開始研究別人說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腔調,自己的說話方式,我會開始去想這個人為甚麼說話到後來會有走音的習慣,難道是發音位置不對嗎?是氣不夠長嗎?該捲舌時卻完全聽不出捲舌音,他把舌頭放哪了呢?他的嘴巴開口嘴形有對嗎?
雖然這是一門華語教學學程裡的課,但是同樣身為母語者個我們也有學習的必要。口語表達是學語言的第一步,我時常先被別人請教的是德文怎麼說,而不是怎麼拼音怎麼寫。因為我們是在大環境下學中文的,老師會教你怎麼發音那也是小學低年級以前的事了。但是之後人說話的習慣是會改變的,就像你練習跳同一支舞蹈一開始有人教你基礎,之後動作的精準度是要微調的。
其實我們的上課時數不長,所以雅安老師都會給我們課前閱讀。我覺得課前閱讀很有幫助,就像是每次上課的主題導讀一樣,從課前閱讀中讓我們有概念。一開始我沒有買課本,但是上課兩三周我就發現沒有課本不行,因為語音學這種東西很難過目不忘,一定要帶著課本搭配課程使用。
未來我到國外唸書時,若有機會教導外國人中文,我想我會從課程規劃開始設計安排,並且思考如何讓我的學生發音優良,贏在起跑點。近程就是在大學常常有口頭報告,我除了會事先讀稿之外也會避免使用贅字。
我想這學期我會給自己八分,因為我覺得我上課很踴躍發表意見或在別人報告時給評語稱讚。
在老師的課裡要一直說話,並不是聊天,而是老師提出問題讓我們來思考,在大家都說完一輪後老師才公佈答案.所以在回答的當下根本不用在意自己是對還是錯,只需要把自己的答案說完就好。
我會修這門課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中文發音不太標準,也許是學了很多種語言的關係,在努力模仿口音的過程中回到中文時就帶有一種腔調.我的同學告訴我,我在說中文的時候後面音調會上揚,他們都一致覺得是我在德國待太久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那應該是我本身的腔調。
在學了很多漢語語音學的知識後我就開始研究別人說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腔調,自己的說話方式,我會開始去想這個人為甚麼說話到後來會有走音的習慣,難道是發音位置不對嗎?是氣不夠長嗎?該捲舌時卻完全聽不出捲舌音,他把舌頭放哪了呢?他的嘴巴開口嘴形有對嗎?
雖然這是一門華語教學學程裡的課,但是同樣身為母語者個我們也有學習的必要。口語表達是學語言的第一步,我時常先被別人請教的是德文怎麼說,而不是怎麼拼音怎麼寫。因為我們是在大環境下學中文的,老師會教你怎麼發音那也是小學低年級以前的事了。但是之後人說話的習慣是會改變的,就像你練習跳同一支舞蹈一開始有人教你基礎,之後動作的精準度是要微調的。
其實我們的上課時數不長,所以雅安老師都會給我們課前閱讀。我覺得課前閱讀很有幫助,就像是每次上課的主題導讀一樣,從課前閱讀中讓我們有概念。一開始我沒有買課本,但是上課兩三周我就發現沒有課本不行,因為語音學這種東西很難過目不忘,一定要帶著課本搭配課程使用。
未來我到國外唸書時,若有機會教導外國人中文,我想我會從課程規劃開始設計安排,並且思考如何讓我的學生發音優良,贏在起跑點。近程就是在大學常常有口頭報告,我除了會事先讀稿之外也會避免使用贅字。
我想這學期我會給自己八分,因為我覺得我上課很踴躍發表意見或在別人報告時給評語稱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