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校外教學

校外教學讓我最期待的事情是聽外籍生講中文,
我的興趣是聽別人說外語的口音。

我發現東南亞國家講中文的口音會比其他國家來的少。

至少我看WTO姊妹會裡泰國跟越南人講話口音就幾乎跟台灣人一樣。

但是日本人就算待了十年,口音還是那麼重。(無針對意味)



雖然太陽有點大,但是難得來到高雄市區,天氣還算是好的。

大家集合自我介紹完之後我們來到了文化中心的展覽區~
首先我們這組到了二樓看到可愛的兩隻小熊

接下來就是令人驚艷的高中小學生的作品,經過許可後我拍下幾張我最喜歡的作品。

這一張讓我想到小王子。

這張在描述盲人的心情。

這張很有童話的風格。


之後我們到一樓看展覽。
「變態」

用橡皮筋來作人脊髓很特別。


有一個留言牆能讓大家在上面針對不同問題寫下答案。
很喜歡下面的那一句話。
「實在沒空去討厭那些討厭我的人,因為我在忙著愛那些愛著我的人。」

這是一個讓我去思考答案並且會會心一笑的問題。

恩,是該放鬆了。
而不是放縱。


主題展海報。




這次的校外教學還不錯。


期末總結

上課才發現原來「華人社會與文化」這門課其實很難開,
首先知道這門課的人不多。(原因不詳)

我會知道有這門課也是當初開學大家在選修學程時發現有「華語教學學程」,
才知道有華人社會與文化這堂課可以修。在歷年課程選修的網頁看到時我以為這是給外籍生上的課。
事實上在第二周我去借鑰匙時就被問到,
以下為對話
我:「我要借鑰匙。」
老師:「哪一間?」
我:「E306。」
此時有一個在泡茶的男老師突然插話進來。
他:「什麼課?」
我:「華人社會與文化。」
他:「妳是外籍生嗎?」
我:「不是。」
他:那你為什麼要上這門課?為了學分?」
此時我對他的態度感到不悅,接下來他的問題其實讓我很困惑。

「華人社會與文化在上什麼。」

當時開學第二周,我們第一周在討論想像與印象,於是我回答

「華人、社會與文化。」

我想那個老師一定不知道華人社會與文化涵蓋的東西多麼廣泛,
而我們對一般常識的認知其實又是多麼的微薄。

這門課比我想像中的有趣許多,而且課程走向跟我原先想像的不同。
我以為這門課會充斥著許多華人的東西,但是我們看的方向其實更廣。
我們接觸各國文化,也不忘記介紹自己國家在這個方面的文化。
這堂課相當有趣。


我對自己的分數是7分,雖然我自己認為我還蠻踴躍發言的但是在部落格書寫部分還有待加強。


文化素養?素養?

在課前閱讀的文章中有提到目前台灣的情況是謂「空心文化」。
社會「四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
年輕一代「六沒有」,沒有認同、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願景、沒有志向、沒有主張。


在這還沒上過這堂課之前,我對文化素養的想法大概是像文章中提到的這樣:
『而臺灣人眼中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要讀過名著,能夠說成語,能夠理解古詩,謙恭有禮,中庸耐心而不偏激,最好就是一個聖人。』

讀好書?有禮貌?順從父母?

文化素養包含了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和歷史、藝術的基本涵養。

例如104年元旦在台北市政府搶嗡嗡包民眾因失利而逕自拿取裝飾用的小蜜蜂毛巾即是缺乏素養,而非文化素養。

素養是道德,是從家庭、外在環境建立的。

有的人的素養有缺陷,我們說他沒道德。
素養好的人,他們是道德高尚。

文化素養對一般人重要嗎?
我覺得對以後要成為華語教師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要了解中華文化、歷史甚至是藝術。







飲食文化

我們這組負責討論西方文化,剛好我有在西方國家(德國)生活一段時間。

的確飲食所帶給的文化衝擊是最直接的。

從用餐時間就可以知道,我們一定習慣中午十二點用餐,但他們不固定,都會稍微晚一些。

我們使用筷子吃飯,他們用刀叉。

他們對吃的注重和我們不同,
我們注重的是這家店東西好不好吃,
價錢有沒有符合食物的價值。
他們是我需不需要吃這樣的一餐,
這一餐的食物含有了多少營養,
再來才是食物美不美味。

德國人一個禮拜最多去一次餐廳,
而台灣人一個禮拜最少去一次餐廳。
但是如果我們把小吃算進去的話台灣人幾乎常常外食,
德國人外食的時候大概是在午餐時刻,
我的轟家相較於我台灣的家算是很少外食。
就連我們出去玩我們的三餐至少有一餐是吃自己帶的麵包。
除了省錢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我轟媽很喜歡料理,她也相當注重一道菜裡面放了甚麼。
連我們每天早餐晚餐吃的麵包都是她自己烤的,儘管她很忙,但她還是願意每個禮拜烤十條麵包。

「自己做的東西才知道裡面放了什麼。」
以下附上轟媽自己烤的麵包。